#文史观天下#
前言:
“年轻人不修武德”火了,可这个武德指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并不清楚。
实际上,“武德”真不是马保国老师发明的,武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具有几千年历史了。
一、年轻人不修武德什么梗?
最近“年轻人不修武德”的梗火了。
马保国老师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演出,在某次和年轻人王庆民的比试中,短短30秒钟,马老师被王庆民3次打倒在地,直接KO。
事后,网上流传出马老师乌青着眼睑发的视频,视频马老师控诉:
“年轻人不讲武德,偷袭我这个69岁的老人家,传统功夫讲究的是点到为止,点到为止他就输了,如果我这一拳发力,一拳就把他鼻子打骨折了。”
视频一经流传,火爆全网,这句话被玩梗鬼畜,成为了一个段子。
那马老师口中这个武德是一个什么玩意?
武德,武德,德很好理解,就是一种以忠,义仁、孝为核心理念的道德准则。
而这个武有意思,武者,“止戈为武”,意思停止干戈(兵器),消停战事。
通俗点的说,就是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所以中国古代只有兵器这个词并没有武器这个词。
而武德在古代其实就是一种战争道德观,这种战争道德观,其他国家同时期有没有食堂不清楚,但中国古代一直有,这种武德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德,逐渐专指以武的行为特征、以仁义为准则的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操守准则。
二、战争武德。
武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对武德的一个概括性陈述。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
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楚庄王这段话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内容很长,食堂也就不一一翻译,要理解他这话的意思,先来看这话的背景。
楚庄王:年轻人,我们要讲武德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楚庄王为了争夺霸主之位,率军北上攻打郑国,和晋国在郑国邲地(今河南郑州北)爆发决战。
当时晋楚两国,举全国之力,展开交锋。晋国这边,三军六卿悉数出动;楚国这边,楚国国君楚庄王、令尹孙叔敖、沈尹、子重、子反倾巢而出。
但是战争经过,虽然精彩,却不激烈,晋国这边大军主帅、中军将荀林父,和中军佐先縠矛盾重重,将帅不和。
这年六月十四日,大战爆发,结果,短暂交锋之后,晋国三军,中军、下军全军崩溃,近乎覆灭,只有上军将士会、上军佐郤克率领的上军并没有溃败。
战争当天正式爆发,当天正式结束,以楚军大获全胜的方式,落下帷幕,邲之战的胜利,就此奠定楚庄王霸主地位。
六月十五日,楚军驻扎在邲地附近的衡雍,开始打扫战场。
看着漫山遍野的晋军尸体,楚国大将潘党建议楚庄王,为显示楚军赫赫战功,收集晋军尸体,筑京观。
但是楚庄王以“武德有七”为由断然拒绝。
这七条武德就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即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富国裕民。
这就是当时先秦礼制下的战争武德,除此之外,战争武德,具体表现方式还有很多形式。
比如,师出有名,即就算你要打别人,事先得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或者说借口;
比如,宋襄公说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即不伤害对方老弱病残,不趁人之危,要堂堂正正的等对方摆好架势再打。
比如,穷寇莫追,礼遇俘虏,对手下败将不斩尽杀绝,保持尊重,留有余地,等等。
三、侠士武德。
在战争武德的影响下,先秦时期出现了很多侠义之士,这些侠义之士都是草根,和楚庄王这种统治者身份天差地别,所追求的价值取向、理想抱负,远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在武德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同样讲究一个德字。
这些有德侠士,本质上也是个杀人犯,一言不合,拔剑而起,动不动往人身上捅几个窟窿洞。
但他们因为满怀忠义,颇有高手风范,侠义心肠,舍生取义,因此虽然被统治者视为“侠以武犯禁”,但却能获得传统知识分子的认可。
比如司马迁就专门在《史记》中专设一篇《刺客列传》,记载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侠义刺客的事迹。
而因为封建王朝与百姓的根本对立,这种侠义之士成为他们反抗精神和理想的化身。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救民水火也就成为侠义之士对自己的要求。
民间对这种侠义之士更是敬佩有加颇为尊崇,比如宋朝武松因刺杀奸臣蔡京的儿子蔡鋆不幸遇难,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按照这一比例估值计算,深圳引望估值1150亿元。深圳引望即华为车BU于2024年1月成立的公司。
青山有幸埋侠骨,现在美丽的西湖依旧因有武松之墓的存在,多一分厚重。
在古代文学小说中,这种侠义之士更是比比皆是。
而正是这种侠义之士,用自己的热血的信仰,重新定义了侠士武德。正所谓“文以评心,武以观德”
后人将这些武德,总结成八个字——忠、仁、信、义、孝、礼、智、勇。
忠,是武德之首,讲究尽忠报国,是武德风范最高境界;
仁,是侠义之士品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处事坦荡、心胸开阔,宽容忍让,就算切磋武艺,也要点到为止,和和气气等等;
信,就是信守承诺,重信守诺,言行一致等等;
义,就是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等等;
孝,就是尊重老师,友爱兄弟,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不管日后自己有多大成就都不得对师长狂傲无礼等等;
礼,就是遵守师门规矩,敬重师长,友爱同辈,行事坦荡,像偷袭这种阴私手段别干,当然,真要不小心干了也别让人知道不是;
智,就是要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有贯彻执行武德的自觉性。
勇,勇有大勇和小勇之分,小勇就是意气用事、逞强斗狠,大勇则是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等等武德准则,用金庸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这样的武德要求下,很多门派或者武术传承时都做出过规定,比如《咏春白鹤拳·懔十戒》就规定
“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
《少林戒约》也规定:
“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自卫,切戒逞血实之气,有好勇斗狠之举。”
总之,武德就成为中国独有的道德品质。
其实说白了,这种武德和平常人的道德观也没多大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会武术。
四、履行武德。
本质上说,武德是道德的一种,道德这玩意,不同于法律,不具备强制约束性,战争武德也好,侠义武德也罢,履行不履行其实主要靠自己的心意。有些人履行,有些人不履行。
回到楚庄王的选择。野蛮的筑京观恰恰是违反战争武德,固然可以炫耀自己的武功,震慑敌人,可也更会激起敌人同仇敌忾之心,引起天下人共愤,实在是有利有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选择,有的人着眼不同,选择也不同。
其实,邲之战大胜后,楚庄王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讲武德,会更令人敬佩;筑京观固然可以解恨,未免有些得不偿失,非智者所为。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残暴的筑京观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不如讲武德那样得人心,保持胜利者的风范。
不过有讲武德的,也有不讲武德的。
齐庄公四年(前550年,晋平公八年),齐庄公趁晋国爆发栾氏叛乱趁火打劫,出兵攻打晋国,一直杀到离晋国国都新绛不到百里的少水边。
齐庄公心里很爽,可等到今天了,齐国当了晋国八十多年小弟,受尽了晋国欺负,齐庄公一朝人得志,他就疯了,为了报复晋国,炫耀武力,他就干了楚庄王没干过的事,收集晋军尸体,在少水边筑京观。
这样的结果,当时是出了口气,事后齐庄公却惹了一身骚不说,还狠狠得罪了晋国。
果然,晋国回过神,平定内乱后,逮着齐国就是一通猛揍,齐国被揍了个鼻青脸肿,丢尽了颜面。
这就是年轻人不讲武德的下场,齐庄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你就算不讲武德也行,可你也要确定自己日后有能力不被报复,否则不仅会挨揍,连一点同情都得不到,得不偿失。
讲武德也有吃瘪的,比如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时候,他遵守战争武德,楚军渡河的时候,他不半渡而击,任由楚国渡河;楚国列阵的时候,他还是没动,又坚持非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才开始攻击。
结果被楚军揍得那叫一个惨,宋襄公就此成为千古笑柄,连累宋国都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大笨蛋。
更匪夷所思的,千百年来,在讲武德的路上,一个宋襄公倒下了,无数个宋襄公站了出来。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宋神宗发起规模浩大的灭夏之战,前期很顺利,最后在关键的永乐城之战,大宋朝廷出现个最讲武德的宋襄公——宋朝文官领军的佼佼者——徐禧徐大人。
徐大人最敬佩宋襄公这样讲武德的人,牛皮哄哄的来了句“王师不鼓不成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历史再度重演,宋神宗灭夏之战功亏一篑。
但是就这还没完,五十二年后,又一个讲武德的宋襄公出现了,这次不是文官,而是武将。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宋金在富平爆发决战,主帅张浚自恃兵众势雄,稳操胜券,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致书金军约日会战,不到约定时间就是不开打,很好,很讲武德,结果当然是大败亏输啦。
像宋襄公、徐禧、张浚这种真讲武德的,其实就是大笨蛋,注定要吃亏。
讲武德吃亏,不讲武德也吃亏,怎么办?金国皇帝完颜亮玩了把大的,两个都玩。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天,完颜亮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大举南下,攻打南宋。吊民伐罪,师出有名了,很讲武德嘛。
此次南侵,完颜亮所率数十万金军同以前金军入寇截然不同,军纪严明,不烧不杀不淫不抢。每攻下南宋州县,金军马上谕民安众,声称“大金皇帝仁德,不须惧怕,各安其业”。
即使有金兵不慎遗失火把,烧毁民房两三间,也被完颜亮亲自下诏斩首,并揭榜于军,重申军纪。
在庐州,完颜亮见到未及逃跑的当地汉人居民,亲自慰谕:“我已下令军人不可乱杀,如有哪个兵士杀南民,就会立即杀掉他。”
亲切接见后,金帝还赏赐这近百名百姓每人十两银子,好酒好菜伺候着,像极了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而且每次交战之前,金军以“天朝天军”自居,不偷袭,不诈取,战前以箭向宋军军营射发“招降书”,做足春秋礼数,非常的讲武德,
可随着战事不利,完颜亮就露出了真面目,残忍好杀,怎么混账怎么来,完全没有一点武德影子。
完颜亮的武德是假武德,虚伪至极,恶心至极。
五、结语。
食堂列举了这么多事例,发现什么了吗?
楚庄王和齐庄公是在胜利之后履行的,这种叫权衡利弊,胜利者讲武德那就谦虚大度,高手风范,以德服人,胜利者不讲武德叫真性情,攻心为上,威慑敌人,却也要担心事后会被报复回来。
这些个宋襄公们是在胜负未分的时候履行的,这种最蠢;要么就是伪装做作,狡诈如狐,要么就是墨守陈规,蠢笨如猪,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打仗不是玩过家家,上了场就别玩虚的,否则就会害人害己。
至于马老师这种,明明自己输了,却要求胜利者履行武德的,这种最搞,也是最惹人笑的,说难听点,就是一跳梁小丑。
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靓坤同志曾说,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输了就是输了,输也要输得心服口服,如果不服,那就下次找回场子,要找不回,就憋着。
明明失败了,却用武德要求对方,掩饰自己的失败,也就难怪被人打脸,遭人耻笑了。
真要想对面讲武德,首先自己就得讲武德。
这就是《大学》所说: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自己没做到,或者没条件做到,就别叫别人去做了。
说难听点,我凭真本事打赢的你,我就不讲武德炒股配资的利息,就不要大度风范,就嘚瑟了,你又能咋滴?
完颜亮楚庄王宋襄公武德晋国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