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祥瑞之兽。而说到石狮子免息配资,在我们的印象中,常常作为镇宅辟邪的象征,威严地蹲坐在宫殿、府邸、寺庙等建筑的门口,通常体型庞大、造型威武。然而,在盐湖区博物馆内,却有一对石雕狮子,它们小巧精致,与传统的庞大石狮子形成鲜明对比。
文物名片
主角:石雕狮子
出生时间:清代
尺寸:通高 24 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这对石雕狮子来自清代,由群众捐送,通高仅 24 厘米,却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两尊狮子蹲坐于底座之上,双目圆睁,透着十足的威严,仿佛警惕地倾听着周围的动静;嘴巴大张,似要发出低沉的怒吼,霸气尽显。颈部悬挂的铃铛,让整体造型多了一丝灵动。雄狮右爪踩着球,球在古代象征着权力、统一与包容,寓意掌控四方、守护领地;雌狮则左爪轻抚幼狮,尽显母性的慈爱与温柔。雄狮滚球逗弄幼狮,雌狮细心呵护幼狮,这般温馨的画面,为这对石雕又添了几分温情,更寓意着生命的繁衍与传承。
展开剩余66%那么,这对造型精美却小巧的石雕狮子,究竟该摆放在何处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明清时代在山西晋南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中堂狮。这两个地区得益于特有的山脉环境,拥有一种石质细腻坚硬的青石,为中小型石狮雕刻提供了原料。据之前采访的老艺人所言,山西晋南和陕西关中两个地区的中堂狮在造型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中堂狮多有着宽阔敦实的身躯,方头方脑,昂首挺胸,尽显力量感;常配有底座,底座雕有彩带或竹节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节节高升。在那个时期,名门望族皆热衷在自家宅邸摆放雕工精美的中堂石狮,期望它们能够发挥镇宅、招财的功效,甚至还赋予了中堂狮 “守财”的别称。
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了更为小巧的石狮子摆件——案头狮。案头狮常被摆放在书桌等地方,方便主人家把玩,承载着人们对聪明好学、天资聪颖的期许,以及对世代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的向往,是文人墨客案头寄托情思的装饰珍品。
这对石雕狮子的大小,便比较符合中堂狮或是案头狮。从此种渊源,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河东地区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以及古代工匠在石雕工艺上的精湛绝伦与细腻入微。尽管岁月流转,这门技艺在运城依旧蓬勃兴盛,新绛石雕狮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新绛石雕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在唐宋逐渐兴盛,于明清达到鼎盛,自古享有“绛州美石雕”的美誉。新绛境内吕梁山脉南端的马首山盛产青石,为石雕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材料。千百年来,附近的村民们依山而居,世代以雕石为业。据传,早在隋开皇十六年建造 “绛守居园池” 时,便已使用马首山的青石制作石雕。当时的工匠们从山上开采石料,精心雕琢打磨,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聚居地,最终发展成为了村庄。历经数百年的薪火相传,新绛石雕工艺经久不衰。时至今日,走进新绛的西庄村,随处可见繁荣的石雕产业,甚至还建有一条颇具规模的石雕一条街。这里汇聚了 50 余户石雕大厂家和 30 余户作坊式厂家,其石雕产品不仅在山西本地广受欢迎,更是走出山西,风靡全国各地,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如今,新绛石雕狮子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已然成为运城石雕文化的一张璀璨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盐湖区博物馆内的这对石雕狮子,不只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装饰摆件,更深深烙印着河东先民卓越的雕刻技艺与独特的审美意趣。每一道线条,细腻而流畅,勾勒出河东大地的深厚底蕴;每一处造型,精巧且别致,诉说着河东大地的悠长古韵。它们是时光的见证者,目睹了河东石雕技艺的代代传承。
长按保存上方二维码
随时随地获取盐湖文物信息
来源丨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
编辑丨郭晓晶 郭东旭 责编丨李鑫
审核丨范亚宁 监制丨卫江鹏 张文芳免息配资
发布于:山西省